宜兴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班
宜兴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班
- 上课时段:详见详情
- 教学点:1个
-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 课程价格:请咨询
- 已关注:893
- 优惠价格:请咨询
- 咨询电话: 400-008-628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已成为市场缺口巨大的火爆行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13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对心理健康知识与服务需求巨大。
你了解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吗
90年代 心理咨询市场起步 | 2002年 国家正式设立心理咨询师职业 | 2015年 新《国家职业大典》确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法律地位 |
2002年 | 2007年 | 2012年 | 2017年 | 2021年 |
咨询总次数: 20万次 平均咨询费:150元/次 市场容量: 0.3亿元/年 | 咨询总次数:55万次 平均咨询费:200元/次 市场容量: 1亿元/年 | 咨询总次数:120万次 平均咨询费: 300元/次 市场容量: 3.6亿元/年 | 咨询总次数:500万次 平均咨询费: 400元/次 市场容量: 20亿元/年 | 咨询总次数: 1800万次 平均咨询费: 600元/次 市场容量 :108亿元/年 |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
学习期 | 实习期 | 成长期 | 成熟期 |
学习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 学习第二年:扎实基本功 学习第三年:苦练专业技能 | 从业第一年:年收入3-4万元 从业第二年:年收入5-6万元 | 从业第三年:年收入8-10万元 从业第四年:年收入12-15万元 从业第五年:年收入16-20万元 | 从业第六年:年收入20-30万元 从业第七年:年收入30-50万元 从业第八年:年收入70-80万元 |
心理咨询师专业基础培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在人社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组成员的指导下,组织院内外专家开发了这套 “心理咨询培训课程”,通过推广本项目,继续满足社会各界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入门需要。本项目共450学时,学员通过学习,可以为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咨询基础理论
基础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课程,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学好基础心理学,既可以解答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又可以对心理学概念有个基础的认识,打好心理学专业基础。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探讨常见的社会现象及社会对个体的动机、态度、沟通、人际等方面的影响;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质量,有切实的帮助。 |
发展心理学 | 学习儿童、青少年、成年及老年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父母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孩子相处,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 学习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帮助大家区分心理正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明确心理咨询的对象,帮助咨询师及时转介,保护好自己。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常见成因,理解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
心理测量学 | 学习运用心理测量量表工具,对人的特质进行测量、评估,清晰精神状态,及如何进行心理咨询。 |
咨询心理学 | 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是何时产生的?心理咨询师到底能做什么?一个人想成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
人格心理学 | 用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助力高效沟通。 |
心理咨询基础技能
心理诊断技能 | 正式开始咨询前,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形成初步印象和初步诊断。确定来访者心理问题类型及背后的生物、心理、社会原因。 |
心理咨询技能 | 学习常见心理咨询方法: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疗法、模仿法、阳性强化法、求助者中心疗法等 |
心理测验技能 | 学习心理咨询中常用的量表,学会进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题评估,并掌握如何在咨询中使用。 |
心理咨询专业伦理 | 专业伦理就是专业人员以专业角色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规范。本部分内容就是帮助心理咨询师学习如何与其他专业人员,与服务的来访者以及与其他社会大众互动的行为规范与原则。 |
观摩演练 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带领,进行现场讲解和案例咨询示范,学员进行分组练习,教师点评指导。在教中学,在练中巩固。 | |
考前辅导 国家认证心理培训师通过考前串讲、划重点、考点巩固、模拟考试、错题讲解、考前答疑、资料准备等方式,帮助大家在考试中轻松过关。 班主任全程陪伴学习,一起完成学业,解答学习困惑,督促学员完成学习任务,为课程的学习与考试助力 | |
心理学专业应用直播课 为了能使广大学员在学习心理学课程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期内增加每月一次专业应用型直播课。从专业发展、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职场应用等领域,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生活品质及职场能力。 专业教学组设计引领方案,拆分学习内容,合理划分学习任务,增加知识点练习与强化,组织重点知识讨论与复习,对学习困惑进行梳理和答疑,帮助学员夯实理论基础。 |
你被隐形攻击了吗?
你有什么特别的交友原则吗?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有个建议:你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因为那些看似不会愤怒的人,其实会用更独特的方式回击你——比如下属拖延工作,伴侣故意哪壶不开提哪壶,普通朋友在你背后搬弄是非……
这种没有被直接表达出的愤怒,被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称为“隐形攻击”。
他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通常情况下,它的杀伤力,比直接攻击还大。
它不仅会破坏关系,甚至危害你的工作和家庭。更可怕的是,隐形攻击者不在乎输赢,只在乎每一次报复的机会。
你被隐形攻击了吗?
《隐形攻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阿宽和小罗既是同事也是朋友,关系很好。但某天,总公司突然给部门“空降”了一个新领导大卫,不久后,原本认为有望升职的阿宽被调到了另一个子公司。
这让小罗很不爽,觉得是大卫挤走了好朋友,于是工作积极性下降了很多。大卫履历辉煌,在沟通中经常搬过去的经验,“以前的工作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或“那样做会更好”。
小罗和同事们没有直接向大卫表达过不满,却总在私下议论:你呆在团队的时间没有我们长,凭什么指手画脚。
慢慢地,这个团队的业绩逐渐下滑,大卫也很苦恼,团队执行力不行,他却完全搞不清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职场情境,隐形攻击最终伤害了整个团队。
其实,无论处在哪一种人际关系中,有不满就会有愤怒。如果愤怒被压抑,它们就会通过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家庭成员之间,也同样存在着隐形攻击。
墨菲博士说,家庭关系中,父母是强势的一方,他们会对孩子进行谩骂、责备、管教,而孩子作为弱势一方长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只能通过拖延、懈怠、抵制等手段予以“回击”父母。
比如,家长越是催孩子快点穿衣服、洗脸,孩子就表现得越慢;越是要求孩子早点写完作业去睡觉,他往往就会拖到晚上11点……
还有些家庭的隐形攻击,出现在兄弟姐妹之间。比如互相比较孩子得了哪些奖学金,被什么学校录取,但这种比较并不是为侄子侄女祝福,反倒有很多嫉妒的情绪。
墨菲博士认为,这种不健康的情绪甚至还会传递给后代,家庭成员虽不会受到直接的伤害,但每个人都好像被“卡住”一样。
更为常见的一种隐形攻击,出现在夫妻关系中。
比如有这么一对夫妻,丈夫脾气很好,妻子也温柔贤惠,但不知为什么,妻子总是在一些小事上出状况,比如时常不小心把碗打碎,或者约会经常迟到,这让丈夫很是头痛。
真实的原因是,这位丈夫有比较强的控制欲,不仅不允许她独自和别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连妻子的衣着、发型也都要是他喜欢的。
慑于丈夫的强势,妻子虽然表面不反抗,但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表达不满——用打碎碗、迟到等来给丈夫找不痛快。
很多夫妻不就是这样吗,心里明明积压了许多不满,可从未向对方表达。
但是他们会故意触碰对方身上的情绪按钮:我明知道那样做你可能会生气、发怒,我还是会故意按下去,你以为我是不小心,其实我是故意的。
然而,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用这种拧巴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却不愿直接坦诚沟通呢?
为什么会出现隐形攻击?
墨菲博士认为,童年时代的经历,决定了我们成年后是否具有攻击性。
朋友文文有个不好的习惯,不管是什么工作,她都要拖到最后一刻才拼命赶工。
譬如,公司周一开了会,老板让她最迟周三晚上整理好会议记录,可是无论周一周二时间多么宽裕,她都会拖到周三下午,才对着电脑一顿狂敲,赶在deadline前最后一刻发给老板。
其实,文文做事拖沓的更深层原因,与她的童年经历有关。
小时候,文文父亲对她要求很严格,每天都要检查作业,一旦看到错处,就狠狠批评,斥责她不够努力。
其实,她的内心对父亲特别愤怒,但她从来不敢说。后来,她想了个办法,熬夜到最后一刻才将作业写完。这样,因为她熬夜学习,父亲即便检查出错误,也不忍发火,反而会夸她用功。
在公司里,因为老板具有权威,在她潜意识里,面对老板就像面对父亲一样,所以她不自觉地就祭出了小时候的“绝招”,以避免受到苛责。
像文文一样,因为童年创伤的存在,那些隐藏愤怒的人往往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他们被卡住了,看不到现在,无法与过去决裂,也不能摆脱痛苦的回忆继续前行。
《隐形攻击》里说,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得到表扬和鼓励,他们就会做更多的冒险和努力。相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够好,或得到的批评总是多过夸奖,那么隐形攻击就会成为他们的工具,甚至变成了一种习惯反应。
父母要允许孩子正常表达出情绪,并且予以接纳,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人际沟通方法的示范。
电影《怦然心动》有一个情节,证明了被父母认可的孩子有多幸运。
女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心爱的梧桐树要被砍掉,于是爬上树表示抗议。
下面的工人都劝她下来,不然就要开始砍树。
爸爸担心女儿的安危,爬到树上对女儿说:我知道你很喜欢这棵树,爸爸也舍不得,但是为了你的安全,我们必须下去。
女儿虽然听了爸爸的话,但每天闷闷不乐。
后来,爸爸将手绘的梧桐树放在了她的房间。女孩看到之后特别开心,她感受到了父亲接纳了她的情绪,也理解她内心的愤怒,于是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
如果一个孩子的愤怒不被接纳,那么他内心隐藏的愤怒就如同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以对自己和人际关系造成“重创”。
如何应对隐形攻击?
“隐形攻击”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不仅让我们无法拥有满意的人际关系,还会带来持续的压力、焦虑等对抗性情绪,进而波及身心健康。
事实上,我们对所有事情表现出来的容忍和抗拒,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
试想一下,当他人请求你帮忙时,你是否害怕说出你的真实想法?
比如,你明明心里想的是“对不起,这个忙我帮不上”,可是嘴上却说“好的,没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说“不”太难了。
《隐形攻击》里点明了这种心理的害处:人们以一种宁愿回避的方式去做事时,他们终会变得不开心,并且常常有怨恨的情绪。况且日积月累的回避,会让你耗尽精力,甚至崩溃。
大多数人觉得表明立场会让自己不安,而墨菲博士说,那是因为你害怕说“不”,害怕有人不喜欢你或你的答案。
这也就是为什么发动“隐形攻击”的,往往都是些“老好人”。
比如我的朋友丽霞,别人问她借钱,她宁愿自己日子过紧巴点也要借;
明知道自己不能吃辣,宁愿拉肚子也要陪朋友去吃红油火锅;
明明可以早点下班,却因为同事一句“帮帮忙”而留下来加班。
即使这样,依然还有人觉得她不够真实,“有点装”。
她很难过,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姿态更加讨好,以求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恰恰是墨菲博士所担心的:别人试图通过表扬或欺凌来塑造我们,我们也很有可能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但生活并不取决于我们如何被他人对待。生活是需要我们自己站起来,反抗别人的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人支配和塑造。
维雷娜·卡斯特在《怒气与攻击》里写道:
我们每个人都该问一问自己,你是否曾通过语言、态度、姿势等伤害过别人,并在这样做时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和颜悦色?
当我们感到不满时,除了攻击,还可以努力保持冷静,让自己倾听对方,用同理心代替愤怒。
实在无法冷静,你可以选择合理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注意不要攻击他人的人格。因为你影响不了别人的行为,我们只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反应。
如果你曾经遭受过隐形攻击,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那些攻击者多一分理解:他们只是没有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愤怒;
如果你曾经对别人进行过隐形攻击,希望这篇文章也能让你对情绪多一些关注和接纳,以更真实洒脱的姿态生活。
不为难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希望我们都可以做到。
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试听课程
登录51乐学网
注册51乐学网